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稻城篇|子美、洼西、尹向东:皮洛·石破天惊(纪实节选)

白玉老鼠
白玉老鼠
管理员
1196
文章
0
粉丝
民俗文化 稻城人物传来源:民族评论310阅读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稻城篇|子美、洼西、尹向东:皮洛·石破天惊(纪实节选)-图片1

子美,藏族,中国作协会员。曾从事乡村教师、教育管理、旅游、文化、宣传等工作。已出版长篇小说《隐蔽的脸》,青藏三部曲:《青藏辞典》《青藏时光》《青藏天空》,中短篇小说集《失去时间的村庄》,散文随笔集《掀起康巴之帘》《神灵的花园》《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曾获多种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隐蔽的脸》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稻城篇|子美、洼西、尹向东:皮洛·石破天惊(纪实节选)-图片2

洼西,本名洼西彭错,藏族,1972年生,四川乡城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中华散文》《芳草》《长江文艺》《西藏文学》《四川文学》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乡城》《失落的记忆》《去看大海》,长篇纪实文学《雪山赤子毕世祥》(合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稻城篇|子美、洼西、尹向东:皮洛·石破天惊(纪实节选)-图片3

尹向东,藏族,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多篇作品被多个选刊和选本转载,获过多种文学奖项。

皮洛·石破天惊(节选)

◎子 美(藏族)洼 西(藏族)尹向东(藏族)

2020年5月,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间,这个月,皮洛的旧石器遗址被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不过,这样一些普通粗糙的石头,为什么会如此重要?想要说清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牵扯着太多的学科和知识,还需从人类起源等方面说起,才能探寻出皮洛的重要意义。

从大范围的时间来看,当代生活,不出5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过5000年。而农业的出现,也只有12000年。但早在250万年前,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就已经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时间段,近500年的时间里,人的发展垂直骤升。近5000年的时间里,人的发展是“高铁模式”。而自10000多年前,人类发展便进入了快车道。但在更漫长的岁月中,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人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生息繁衍?怎样一点点发展成现在的模样?这是留给我们待解的课题。

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灵长类动物出现,它们居住在热带雨林中,栖息于树上,拥有能抓握树干的手和脚。据考古研究,已知最早的类人猿出现在5000万年前,它被称为“曙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同时,它又起源于始镜猴科,这一说法尚有争议。类人猿和人类同属“人科”,这一术语用于描述现代人以及约700万年前与黑猩猩分离之后人类进化线上的所有物种。就目前的化石记录来说,很难在人类与猿类之间划定一个明显的界限。通过DNA技术检测,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740万年前,因化石证据的缺失,人类是怎样分离出来的,尚没有明确的定论。

古人类学家无法观察到已灭绝的人科成员的行为,不得不利用化石来探寻其特殊性,“人种”由此而来。随着新的发现,以及对化石记录的理解加深,“人种”有可能被重新命名,重新定义、分组或取消。遗传学和化石证据表明,最早的人科成员于800万至600万年前出现于非洲地区,之后很多人种相继涌现。这些人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复杂,直到十几万年前,在某一时段内还同时存在着几个人种。就目前的发现来说,有这样一些种类:撒海尔人乍得种、原初人图根种、地猿始祖种、南方古猿湖畔种、南方古猿阿尔法种、南方古猿非洲种、南方古猿惊奇种、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粗壮种、南方古猿源泉种、傍人鲍氏种、能人、格鲁吉亚人、匠人、直立人、先驱种、海德堡人、弗洛勒斯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等。其中能人是化石记录中人属的第一个成员,它们与最早的石器制造有关。匠人则是在丰富的石器群发现之后,最早具有现代人体型、身高及肢骨比例的人科成员。该人种的行走和奔跑方式与现代人非常相似。在这些人种中,尤为重要的是智人,大约2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现代智人是最后存活的人科物种,该群体已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现代人最早的化石证据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奥莫盆地,其年代为19.5万年前。

现代人怎样起源?怎样形成?在什么地方?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争论。

人类起源之争

 无论是现代人类的起源,还是类人猿的起源,始终存在着东西方之间的争论。这些争论往往取决于化石发现,谁发现的化石年代更早,数量更多,谁就占据一定优势。当然,这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眼见为实的方法。

据目前的化石发现,曙猿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类人猿。在中国尚未发现曙猿化石之前,在北非法尤姆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据测年代为3500万年。由于目前古人类学家公认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起源于非洲,便有了现代人也起源于非洲的理论。

1985年,古人类学家林一璞在江苏溧阳上黄镇水母山采石场发现了极其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哺乳动物专家齐陶鉴定,这些化石的年代范围为距今6500万年至2400万年之间。随后,齐陶教授继续在上黄镇追踪发掘,发现了大量化石,将它们命名为“上黄动物群”。这次发现就像案件侦破,齐陶教授在这些化石中看见了一些小巧的牙齿,它们与灵长类有相似的地方,只是更原始一些。齐陶教授的研究引起了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玛丽·道森的重视。随后,道森与古灵长类学家克里斯托弗·毕尔德,以及中国古人类研究所的齐陶、王伴月、李传夔、郭建崴组成联合研究小组,在上黄地区开展新一轮考察与发掘。此次研究发现了至少4种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一块带有三颗牙齿的右下颌骨残段和一些零散的牙齿等就是中华曙猿的化石材料。可别小瞧这一点发现,它的时代为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北非法尤姆地区发现的灵长类化石早了近1000万年。这条线索所隐含的意思为高等灵长类的起源地更大可能是在中国,“曙猿”这一名字也包含了类人猿最早的曙光之意。中华曙猿将时间推到了800万年至1000万年前,成为最早的已知高级灵长类动物。中、美、加三国科学家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于1994年联合提出了人类起源于中国的推论。不过,一些持质疑态度的科学家指出,按目前的化石证据来说,中华曙猿的化石材料仅仅是一块带有三颗牙齿的右下颌骨残段和一些零散的牙齿化石,同时与非洲早期高等灵长类相比较,显示出许多原始特征,算是低等灵长类,中华曙猿不可能由此进化而来,更谈不上人类的祖先。

科学在于争论,在于发现,无可厚非。质疑归质疑,考古工作的发现更为重要。1995年,中国和美国组成了一支科考团,深入到山西垣曲进行发掘,这一次发掘,发现了世纪曙猿。垣曲盆地是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化石,其中,一具几近完整、带有牙齿的曙猿下颌骨被发掘出来,它比中华曙猿略大,年代在大约4000万年前。通过科学测定研究,它在一系列性状上都呈现出高等灵长类的特征,与古老的始镜猴类也极具相似性。这一发现,也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证据,因此,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中华曙猿和世纪曙猿的发现,可以说再一次为人类起源说开启了新篇章。

现代人,也即智人,是所有人科中,唯一延续并在地球形成主导地位的人科物种。现代人目前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奥莫盆地,距今19.5万年。20万年前,石器技术取得极大的突破,各种更原始的手斧等石器变少,石器越来越精致。制作这样的石器需要很高的技术和工艺,最重要的便是预制石核的引进,这些石核需要一次性敲击成为预先确定的形状和大小的石片,较小的石片用于制成长矛或箭杆,还有一些长而薄的石片用于刺穿猎物皮肤或制造木器。这一制作石器的技术一直延续到至少5万年前。这期间许多现代特征显露出来,通过考古发现,至少在12万年前,智人会将石器携带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当时已有了交易或迁徙行为。

之前所列举的各个古人类人种,他们是怎样消失的?怎样被智人取代或者与智人杂交共处过?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极大争论。通过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证明,在中国几十个地点发现的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化石,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证明了中国古人类有明显的体质特征的连续性,可以说,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民。我国境内已发现的猿人化石主要有巫山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主要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长阳人、许家窑人、许昌人;晚期智人主要有河套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的产生,不仅仅是单一起源论,在国际学术界,还有“多地起源论”,这种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都是从当地的早期智人甚至直立人演化而来。地球上的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都是相对独立起源的,这是“多地起源论”的重要依据。当然,就目前的化石发现来说,非洲的古人类化石最为久远,国际学术界形成的普遍观点是:大约700万年前的非洲,就出现了人和猿的系统分离;250万年前,“能人”在非洲出现;20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其化石在亚洲和非洲均有发现。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化石将会被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会随之而来。

 关于石器 

石器制造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直立行走到制造石器,从偶然用火到主动用火,人一步步走向了开启思维的文明之路,也一步步脱离了以身体本能来面对自然的纯动物性。我们已无法知道是谁第一个偶然捡起石头掷向远方,从偶然使用到最初的打磨制造,再到“阿舍利技术”的出现,一直延续至发明出更精细的石器,这中间,已有上百万年的岁月,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便隐匿在这些石器中。

区别人工和非人工石器并不太容易。自然界鬼斧神工,很容易产生一些假石器。比如,流水推动石块彼此撞击,就容易形成假石器。还有一些石块从悬崖上跌落下来,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在温差极大的地方,岩石表面与内部发生分裂,也会形成简单剥片的状态。更有被啮齿类动物啃咬过的石块,很可能会与人工打制的石器相混。自然界有太多原因让石块发生碎裂,形成假石器。如不仔细观察分析,就容易误判。在面对所发现的石器时,考古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其是否具备人工制品的特征以及其发现环境的地质关系,这就要求考古人员必须熟悉石器的制造过程。

石器的生产是通过选择原料、修整、剥取石片坯材与工具的修理加工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来完成的。选择合适的石料是第一步,制造石器一般选用卵石或石块,在地质学上,这些石料称为岩石或矿物。寻找石料并不困难,但要得到适合打制的石料,就需要用心选择,这样的石料需要具有一定硬度,质地均匀,同时易于剥片且呈贝壳状断口。在欧洲与西亚等地,燧石是应用最广泛的石料,它具有一定韧性和脆性,破裂后断口呈贝壳状,其敲下的石片具有锋利的刃口。但在我国,燧石非常有限,在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我国燧石原料的应用非常少。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生产技术和能力都极大地提高,燧石才被普遍应用。

选好石料,最原始的方法是简单剥片,古人类按石核的形态选择剥片,这是最早制造石器的方法,也是运用最久的方法。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的石器便用此方法,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石器,也运用了这一方法。我国发现的不同时代旧石器遗址都有这类石器。旧石器时代结束后,仍可见到用这种方法打制的石器,只是时代越晚,这种方法的运用也越成熟,地方性特点逐渐明显。简单剥片发展到后来,形成了预制剥片,就是对石核进行适当修整,有目的地制造某种形状的石片。这样,便让石器制造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产生了一些新技术,包括两面剥片技术、板状石核剥片技术、昆比哇剥片技术、西维多利亚技术、奇尔基技术、塔拜勒巴拉—塔奇恩基特技术、勒瓦娄哇技术等。就国外的考古发现来说,大致可以划分成奥杜威技术体系、阿舍利技术体系、勒瓦娄哇技术体系等。

大英博物馆珍藏的坦桑尼亚奥杜威大峡谷出土的石器,是人类历史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距今有200万至250万年。虽然如今看来,奥杜威石器简单粗糙,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科技创造的最早作品。1859年,雅克·布歇·德·佩瑟斯在法国圣阿修尔遗址发现了手斧。1872年,莫尔蒂耶将这类石器命名为“阿舍利”。阿舍利技术目前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距今约176万至100万年;中期距今约100万至60万年,晚期距今约60万至30万年。阿舍利石器以大型切割工具最为突出,根据加工技术和最终形态不同,可分出不同类型,两侧具有锋利刃缘的手斧、具有三棱形尖部的手镐、远端为宽的横向或斜向刃缘的薄刃斧、一侧修理用于抓握另一侧不修理使用刃缘的大型修背石刀等。早期阿舍利遗存的毛坯多为砾石或结核,到了距今100万年前后,出现了大石片阿舍利,即以最大长度超过10cm的石片为毛坯加工工具。是否具备生产这种大石片的能力是区分奥杜威技术与阿舍利技术的关键。阿舍利石器最主要的特点是石器左右对称,有多种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阿舍利技术发展到后期,毛坯种类逐渐多样化,手斧的大小和形态也更为多样。为了获得大石片毛坯,古人类发明出多种剥片方法,其中一些已出现预制石核。阿舍利手斧在当时非常先进,其形态一端较尖而薄,另一端略宽且厚,这是史前第一种采用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石器,代表了直立人时期石器制作的先进技术,也说明当时的直立人手已非常灵巧,还具备一定的构想思维,因每一块石头拿在手里,直立人脑袋里得先形成一个大概的形状,才能实施打磨成形。

 莫维斯线的定义和争论

莫维斯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1948年,他提出人种优劣有别论,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按照人类技术和行为能力,存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他把欧洲与亚洲划分开来,其间的界线大致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这条线被称之为“莫维斯线”。莫维斯提出,在旧石器时代,在该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其先进性就体现在阿舍利手斧,证明这些地区能掌握先进工具的制造技术。而位于莫维斯线以东的地区,包括中国,只能制造简单的砍砸器,被称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以石器来定义,西方的石器为典型的双刃、两面加工的切割工具或手斧。而东方的则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莫维斯最初认为这是由人种差异造成的,在与东亚大多数学者争论后,他将观点调整为这一现象与环境也有关系。

关于莫维斯线的争论主要包括:手斧的定义,砍砸器能否代表东亚旧石器早期文化特征,莫维斯线形成的原因,莫维斯线反映的问题等。这样的争论已不仅仅是针对石器制造,而是对于石器文化发展和人类进化的整体认识。与莫维斯线息息相关的正是阿舍利石器文化,因此这条线也被称为阿舍利手斧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以西、以南地区,手斧技术发达,形成了区域性文化传统。而以东、以北地区则不见或少见手斧的发现。莫维斯线的存在也和考古发掘的偏差有关。

1935年,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在周口店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中发现少量手斧;193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将在周口店出土的几件小石片及砾石工具归类为小型手斧;1954年,在山西丁村遗址附近的沙女沟地表采集到一件极似手斧的标本,被认为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形态上同西欧旧石器时代早期手斧非常接近的石器。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广西百色、广东郁南、湖南洞庭、湖北郧县和丹江口、陕西汉中以及洛南等地,考古人员零星发现了手斧。然而,这些手斧的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因此被国外学者认为在阿舍利技术体系中,其特征还不够典型。

......

(阅读全文,请见《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4期)

稻城记忆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麻同拉域
抖音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公众号已复制
 
白玉老鼠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民族白玉老鼠 整理 发表于 2025年5月8日 12:49: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513337.com/story/folk-culture/254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