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镇(ཤམ་བྷ་ལ་གྲོང་རྡལ།)原为日瓦乡,“日瓦”系藏语音译,意为乱石多,此地因石灰岩和花岗岩乱石垒垒而得名。后更名为香格里拉乡,“香格里拉”系英译名(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理想王国。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到藏族聚居地区考察手记内容,为所著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创作的原型。香格里拉镇作为旅游特色小镇,海拔较低,适合外来游客游玩,小镇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藏民族文化气息浓厚。这里有享誉中外的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三怙主雪山、冲古寺、卓玛拉措、珍珠海、牛奶海、洛绒牛场等著名景点,人间仙境,令人向往。
(夏诺多吉神山)
日瓦地名来源传说
(洛绒牛场)
相传在很久以前,呷拥村和康古村有两大神山,康古神山又叫马荣,日瓦神山又叫瓦冲,两大神山每次都要暗中较劲,互相比拼法力,而康古马荣又因头脑聪明,每次都让瓦冲吃亏。有一次,因连降暴雨,阿西湖泊喷涌,暴发洪水,径直流向了日瓦,这时,马荣看见洪水暴发,生怕自己护佑的地方遭难,晃眼一瞥,看见瓦冲正在睡觉,立马计上心头,“瓦冲,成群的牛羊跑下来了,快拿你脚挡一下”,而瓦冲在睡意朦胧中只一脚便把成群的牛羊挡了下来,然后又蒙头大睡,第二天天一亮,成群的牛羊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大石头,瓦冲也因此懊悔不已。故此地被称为“日瓦”,意为石头特别多的地方。
仁村、瓦龙、俄初、郎日的地名由来
(神山仙乃日)
在很久以前,来自东旺(系香格里拉的一个乡)的四位老人以捕猎为生,在“牛郎”神山(位于香格里拉西南乡方向,是三怙主雪山的四大守门神之一)上住了很久,因那四位老人的捕猎心强,心无善念,每天捕上几十只猎物也心有不足,所以给生灵带来了过多祸害,就连善念入根的“牛郎”神山也惊怒不以,神山在一怒之下念起了病魔咒,使杀生最多的老人因得恶疾而亡,那三位老人在恐惧与愤怒交加之下,背起那具尸体而逃,到了现今的仁村,一位老人用地方语说了一句“仁仁粘热雄”(其意为现已惊吓过度而很劳累),后来这个村名为“仁村”。三位老人背着尸体继续向西南方向逃去,到了现今的瓦龙村,一位老人用地方语说了一句“瓦龙粘热雄”(其意为现已疲惫不堪),后来这个村名为“瓦龙村”。背着尸体来到了现今的俄初村时,有位老人因疲劳、惊吓过度,且年老体衰便去世了,有位老人用地方语愤恨地说了一句“俄初习”(其意为继续努力,加把劲),后来这个村名为“俄初村”。剩下的两位老人各背一个尸体继续向西南方向逃去,到了现今的郎日村,两位老人再也无法背着尸体行走了,但也不忍心丢下伙伴的尸体,把两个死者的耳朵割下后,继续向西南方向逃走,后来这个村名为“郎日村”(其意为四只耳朵)。从此,以捕猎为生的东旺边界的人们,都不敢到贡嘎日松贡布地界捕猎,也不敢再做违反教义的活动。
亚丁村的传说
(神山仙乃日)
亚丁意为太阳初升,便能照到的地方,即向阳之地。关于亚丁村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下说法是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
相传,亚丁村是传说中香巴拉王国特有的隐形村落之一,安详地存在于香巴拉王国神秘的传说中,并不为世人所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使亚丁村拂去了神秘面纱,成为声名显于宇内的显形村。
据说,在史上某个时期,现今冲古寺的始建者,被人们尊称为热岭贡秋降初的圣者,在今亚丁日松贡布地区一处面朝仙乃日神山且向阳的洞内修行,其修行功力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能够凭借含在口中的一粒白色小石粒而长年累月不吃不喝,静修悟道。在热岭贡秋降初修行洞口不远的地方,住着一户叫嘎回的俗户,单家独户,靠着放牧为生。有一天,嘎回家丢失了一头将要产仔的牦牛,全家人找了几天,终于在位于热岭贡秋降初修行洞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已经产仔的牦牛,原来牦牛在将要产仔时,都喜欢找一处向阳的地方待产,嘎回家的牦牛却在阴差阳错之间走到了修行尊者的门前。嘎回家在找到牦牛的同时,发现了洞内修行的圣者。由于被俗人发现,热岭贡秋降初苦苦修行的成果失掉一半,由隐形修行者变为一位功力平平的显形修行者,本来功力达到隐形的修行者是不需要每日进食的,功力的降低迫使热岭降初必须每天进食。为此,热岭贡秋降初恼怒之余,请求嘎回家为他每日送来必要的食物。嘎回家悔于不经意的发现毁掉了修行者若修的大半功力,于是按照热岭贡秋降初的请求,风雨无阻地为修行者敬送食物。天长日久,热岭贡秋降初被嘎回家的诚意感动,觉得嘎回家自家独户单处一隅,孤苦与寡欢,应为邻里相知,互助共居为善。于是热岭贡秋降初运持法力,拂去亚丁村隐形面纱,使嘎回家最终融入亚丁村,共享邻里之亲,共居之乐!

